点燃创业创新之星火 璀璨激情梦想之青春
——记我院2013级国贸合作班同学的创业心路
编者按:高校不仅要培养就业型人才,也要培养创业型人才。中央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我院长期注重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培养,涌现出安徽省大学生创业之星沈永根等一批在校大学生创业楷模。目前,我院不少班级有点点创业星火,一些同学跃跃欲试创新创业。2013级国际经济与贸易(合作)班是其中的典型。在这个班级有一群具有创业梦想和创业激情的年轻人,他们甘愿品尝创业酸甜苦辣,敢于直面创业艰难险阻,他们身上洋溢着大学生的朝气和敢闯敢干的精气神。本文是该班几位同学的创业心路历程,他们的故事值得我们准备创业的同学细细品味。
王昱峰:创业梦想再难圆也要去圆梦
王昱峰同学做主创团队之一,创办的青年新文学杂志——《难圆》(目前正在以企业内部刊物进行试刊),开始于高三结束后的那个盛夏。那一年的暑假,很多人经历了高考带来的喜悦与沮丧,包括他们。于是,在他和众位创始人童年生活的地方——南园,成就了今天让人们看清现实的杂志《难圆》。
选择编辑杂志的原因也异常地单纯,只是因为各位伙伴热爱文字、摄影、手绘和排版。这是大家最初的一腔热血,也是现在正从事的工作。
早在第一期发布之初,一个很久没有联络的同学给他发消息:《难圆》是你们自己创办的?好奇,你们是怎么做到的。王昱峰说:想做,然后就做到了。这句话听起来简单,但背后有着酸甜苦辣。当时光定下杂志第一期主题和大致框架,以及连载小说《难圆》写什么、怎么写、卖点在哪,就几近花光了一个寒假。后来和北京、天津、合肥的朋友一起搭建了工作室,然后敲定版块、确定首期主题、图文创作、设计版面、封面封底页眉页脚、反复审稿、开会商量每一个细节、确定每天的工作任务、每晚的微信会议内容、每项工作的deadline……那段时间,滨湖的cafe bene总是被那一群人把很多桌子拼成长桌,大家围在一起讨论。最后,定稿之后排版又推掉重来,再推掉再重来,修改到第十遍、第十一遍……几乎每夜都要排版校稿到三四点钟。
然而这一切的一切,最为困难的是至今依旧在处理的刊号和印刷经费方案问题。一堆还没毕业的学生,东拼西凑才酬够了印刷费用,统筹跑了无数家企业才谈拢企业内刊,顺便拉到了合肥市各高校LED屏幕宣传的赞助。但是这并不是艰难过程的结束,未来还有更长的路要走。
在企业试刊之后,随着主创们逐渐毕业,他们人生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难以圆满,也将会被他们的刊物以公开发行的身份继续书写下去。而他们的目标不会仅仅停留在简简单单的纸媒。当然,巧合的是带领着无数人掀起一次又一次新思潮的,也恰恰是纸媒。
伴随着南京先锋书店、bene café、保罗的口袋等众多知名书吧的笋动,《难圆》看到了他们的努力方向。他们也希望以书吧作为定点标志媒介,用一杯咖啡,一本好书向顾客回收“梦”,来打造一个“我们”的《难圆》。还要在微信等新媒体上推送阅读,让都市里更多的人,慢下脚步进来诉说和聆听。这一切,看起来貌似是妄想症患者的呓语,因为早在我们定下第一期预算的时候就有人这么评价过我们。现在看来,似乎没有梦,连难圆都谈不上。
就好像罗曼罗兰的那一句:“看清世界,然后爱它。”那么现在正在经历着困难挫折的你们,即便这世界已听惯了梦的破碎声,也请把你们没有发生的梦做完。

俞晓雯:创业过程的收获是无价的
俞晓雯同学与人合作创办了中国·涛礼仪·安庆礼仪培训分站。礼仪是陌生人之间的润滑剂,是熟人之间的奢侈品。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礼仪日益重视。在人与人的交往上,越来越多的人希望能够将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现给别人,礼仪,在这一过程中就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通过一个朋友,她结识了很多礼仪服务方面的权威老师,受到老师的熏陶和影响,也发觉礼仪的学习对处于任何阶段的人们来说都不可或缺。通过调查,他们发现安庆市场人口多,高校多,年轻群体量大,而能够提供系统全面的礼仪服务机构却屈指可数。因为拥有这样非常优秀且异常难得的资源,几个志同道合的伙伴自然一拍即合。不出一个月,涛礼仪,这样一个礼仪培训服务公司就诞生了。
面对这一广阔市场以及越来越多的礼仪培训需求,为满足目标顾客需求,礼仪培训服务公司推出了各具特色和因人而异的礼仪培训服务项目。但是目前来看,安庆市场并未被很好的激活,很多人还不够重视礼仪教育。这也成为了涛礼仪现阶段的困难与挑战。为此,他们加强了宣传力度,从身边开始,很多人渐渐耳濡目染,开始重视起个人情商的修炼。人们热衷于书面知识的提升。对于礼仪,这样一个听起来简单易懂但实际上很重要的知识,人们还是会觉得花钱在补习班似乎比花钱在这样的事情上值得。所以创业初期,常常会造成入不敷出的局面。
在一些大城市,礼仪行业已经发展的如火如荼。俞晓雯和他的团队伙伴们也希望可以通过身边人带动礼仪的培养,让身边的朋友也因此受益。所以他们不想放弃安庆市场,而涛礼仪的挑战也就在于此。
他们也一直坚信,创业不仅仅是个人收获的过程,也是可以带动身边人和服务身边人的过程。无论结果怎样,其实过程中的收获是无价的。

常磊:创业是对自己能力的不断检验
每个人都有自己创业的初衷,常磊同学的初衷只是想试验一下个人的能力。
大二暑假的时候,身边的同学突然谈论起一个话题“分期乐”亦或“趣分期”。上网查了一下才知道这是一个新兴的行业,而且是没有金融大鳄参与的一个行业,因此引起了他对该行业的关注。他一直醉心于风险投资这个领域。他和他的团队成立诺立方企业管理有限公司,开创了现在公司执行的P2P与O2O相结合的商业模式,且与分期乐、趣分期等公司从根本性质上划清了界线。
公司目前运营状况还算正常,年后会在完善南京总公司业务的基础上,在合肥开设分公司。常磊同学谨慎地揣测了一下:当下所有的公司应该都有“资金难”的现状。他们公司也不例外,总感觉到资金紧张。他们需要资金扩大公司规模与业务、抢占市场、建立地推团队、建立网点、开发APP等等。他们作为刚刚兴起的互联网金融公司,有各种亟待解决的问题,问题一直不断、困难一直存在。但是他坚信的是只要有父母的理解、师长的指导以及团队成员的群策群力,所有的困难都是“纸老虎”。
常磊说:初创团队的困难大概涉及到资金、团队建设、经营模式与商业模式的完善等方面的困难。首先,关于团队建设方面,他认为应感谢大学的前两年学生干部的生涯让自己很好地学会了如何处理团队的管理与建设,让自己可以适当地做好这个“伙伴长”。其次,关于资金方面的困难,公司一方面将通过积极开拓市场获取利润来解决资金困难,另一方面将通过拓宽融资渠道来弥补资金不足。最后,关于经营模式与商业模式的完善,他相信这是一个需要不断完善的过程,公司会学习借鉴其他公司的长处、尽量规避其短处,目前他对公司运营模式有信心。
常磊关于未来的设想大致是这样的:在他大学毕业前,他会和他的团队把南京和合肥的业务做扎实,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三年内在长沙、郑州等中部省会有选择地建立分公司;五年内在杭州建立分公司,力求做到市值千万级的中小型公司。实现:一步一步稳扎稳打,不断创新团队建设、经营模式与商业模式,不断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建立诺立方“家”文化,打响公司“信诺开启美好未来”的口号,努力寻求可持续经营。
创业过程中最大的两难问题就是平衡学业与创业之间的关系。有时候去外地出差,难免会耽搁几节课,人辛苦点没事,就是内心会感觉不安,尤其遇着有的老师上课还比较精彩,会更加感到可惜。创业的经历,让他明白了什么叫“未雨绸缪”、“量力而行”,也让他懂得了男人的担当。

宋永乐:迈开脚步去创业让我的人生不带“悔”字
宋永乐同学一直被认为是个女强人,她开办了“莱思女装店”。本着对中国传统文化—书画的喜爱,她大一就加入了校五星社团“大学生书画协会”并以一手好字竞选成为书法部理事;大二学年在众多竞选者中脱颖而出担任该协会会长一职,期间组织带领广大会员举办了“安师院首届创意井盖画活动”并获得广大好评、甚至引起了安庆晚报的关注。在卸下了这些理事、会长的光环后,大三的她成熟稳重、经验丰富,票选为班级班长,并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路。她说:大学四年,她把她的二分之一献给了自己喜欢的书画,剩下的二分之一,她要好好为自己小小的梦想而奋斗。
“莱思女装店”从萌生创业的念头到接手开店整个过程不到一周,可以说她是敢想敢做、也可以说她是天马行空,从她的身上我们看到了追梦路上一只单薄的孤影毅然坚定。其实有梦想不难,难的是将梦想实现,在创业过程中她遇到的最大的困难就是说服希望她安心学习以后找个稳定工作的父母,她知道作为家里的幼女父母定不忍心看她一边学习一边那么辛苦创业,但她也知道没有拼搏的青春不叫青春,所以她大胆的四处筹资装修设计,完了才将她初衷、想法原原本本的告诉父母,并且用她的努力和诚恳打动了父母,“先斩后奏”这一招她算是用的恰到好处。虽然乐乐外表看起来光鲜亮丽,但我们谁也不知道她背后付出了多少汗水,从进货、理货、到售卖……每一个环节她都认真对待,再苦再累她都咬着牙笃定前行。这些付出让她收获了很多课堂以外的宝贵知识和经验,比如沟通能力、审美能力等等。可能创业真的不象想的那么简单,但她浑身散发着拼搏的朝气,仿佛在告诉每一位大学生“梦想是要有的,万一见鬼了呢!”
在市场经济并不景气的当下,服装这个行业也是一样,但是事在人为,就像柴米油盐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衣服也是人们必不可缺的东西,尤其是现在人们的审美能力和经济条件越来越高。她常说:“应该相信缘分,每件衣服都在静静地等待它的有缘人来认领,就像因为热爱书画我才愿意将大学二分之一的时光奉献给大学生书画协会,正是因为对时尚的喜欢、对梦想的追求我才将大学剩下的二分之一时光大胆的迈开脚步去创业!我希望的我的人生不带‘悔’字。”
